中国钢铁过剩引发行业重组与贸易摩擦
8月12日报道称,中国政府正在试图消减过剩的钢铁设备,但近期钢铁产量依然持续高于市场需求。中国国内市场难以消化的钢材流入海外市场。全球钢铁价格大幅下跌,经营状况恶化的钢铁企业不断推进业务重组。为了阻止廉价钢材进入本国市场,征收制裁关税的国家也有所增加,日本钢铁产品也卷入了这场争端。
钢铁产量是指是用于生产钢板的粗钢的产量。从1980年代到90年代,全球粗钢产量维持在7亿吨左右。全球产量从二战之后的2亿吨左右开始飞跃性高速增长,直至受石油危机打击变为停滞。日本的钢铁行业也是在这20年间,被迫进行大规模结构调整。这一时期被称为“钢铁寒流”。
进入21世纪后钢铁产量恢复高速增长。2000年首次突破8亿吨大关,2004年超越10亿吨,2011年达到15亿吨,产量不断加速增加。其原动力是中国不断推进的工业化。如图所示,中国占据了大部分的增加产量。然而,2014年左右原油等资源市场价格急跌,钢铁行业也变的异常。对于以一直以来的高增长为前提的投资,市场需求增长渐缓,行业陷入供给过剩状态。
全球过剩设备规模达到日本粗钢产量的7倍
全球粗钢产能被认为在2015年超过23亿吨。但实际产量仅超过16亿吨,意味着有近7亿吨产能的设备没有投入运行。过剩的设备规模相当于日本粗钢产量(2015年为1亿513万吨)的7倍。这些设备之中有多半位于中国。虽然中国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消减1亿到1.5亿吨产能的方针,但是此举能否真正消减过剩产能仍存在疑问。并且新的生产设备正在国内外不断建成。
只要还存在过剩设备,企业就会想要将其投入运行。具体证据如下,2016年初春开始中国和亚洲地区的钢铁价格受到对中国经济政策期待的影响,一时间高速反弹。随之中国的粗钢产量在3月达到7065万吨,创出单月历史较高记录。
中国的粗钢产量在2015年,时隔34年首次减少。但是8亿吨的产量依然超过中国国内需求。中国2015年的钢铁出口量首次超过1亿吨,中国的过剩钢材向国外溢出。近期的2016年6月,中国钢铁出口量也超过1千万吨。
当然随之钢铁价格出现下跌。根据日本钢铁联盟统计,日本钢铁的全部商品平均出口价格从2014年7月的每吨955美元下跌到2016年5月的每吨630美元,跌幅将近40%。虽然日本国内钢材价格跌幅不如亚洲地区其他国家大,但是具有代表性的热轧钢板价格从2014年春天开始到2016年7月末下跌了14%。有分析认为中国钢铁企业的亏损额在2015年有可能达到约合日元的1万亿日元,影响甚至蔓延至中国以外的企业。结果是钢铁企业的重组得以推进。
如何在危机中幸存
日本国内较大的新日铁住金2016年2月宣布,以2017年3月为目标,将日新制钢纳入子公司。新日铁住金的近藤孝生社长在记者会上就钢铁行业整合称“全球钢铁供需状况恶化,全球钢铁厂商几乎全部为亏损状态。急需思考在危急之中如何生存下去”。
全球较大钢铁企业安赛乐·米塔尔和意大利的玛切嘉利公司,共同对意大利较大钢铁公司ILVA展开收购。米塔尔在欧洲拥有4500万吨的年产能力,考虑将ILVA纳入旗下以形成规模优势。连续2财年陷入亏损的塔塔制铁在2016年3月末宣布,将探讨抛售其在英国的钢铁业务。但是似乎卖出被认为每天亏损超过100万英镑(约合868万人民币)的业务却并非易事。
作为钢铁寒流发源地的中国,国有大型钢铁企业宝钢集团和武钢集团也就重组展开协商。发达国家对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中国尽早解决设备过剩问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也邀请作为非加盟国家的中国,参加面向消减过剩设备的会谈。最近,中国钢铁行业设备过剩问题也逐渐成为了G20和G7峰会的重要议题。
OECD把中国等通过政府补贴和政府金融部门的融资,拖延淘汰“僵尸企业”以及增强新设备的情况视为重要问题。但是消减过剩设备并非易事。发达国家加强施压,反而刺激中国采取强硬态度。2016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对话中,美国财长称“中国的过剩生产能力导致全球市场失衡,对市场有损”。要求中国淘汰钢铁和铝的生产设备。对此,中国财长反驳指出,导致中国出现设备过剩的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刺激政策曾受到全球好评。
中方的主张不无道理。中国提出的4万亿人民币经济刺激政策,对深受雷曼银行破产冲击损伤的世界经济,起到了治愈作用。中国的投资过剩问题,也不能无视从发达国家流出的资金造成的影响。
钢铁的供给过剩,一方面推进经营状况恶化的企业进行重组,另一方面也引起了贸易摩擦。日本钢铁联盟的近藤会长在7月份的例行记者会上指出,全球针对钢铁制品的反倾销征税增加了207起,其中31起是针对日本产品发起的。包括紧急限制进口在内,日本产品受到的制裁高达54起。
中国的决定不当,非常令人遗憾
还出现了当某国开始发起反倾销关税时,被征税国家进行反击,进而征收报复性关税的恶性循环。作为钢铁过剩发源地的中国,在2016年7月决定对日本和欧盟诸国的电磁钢板征收反倾销关税。这被视为对欧盟向中国产品征税的报复性行为。近藤会长直言“这是非常不当且令人遗憾的行为”。
日本花费近20年时间解决设备过剩问题。大型钢铁企业通过集团其他企业或设立新业务,来吸收因消减设备而带来的剩余人员。政府通过临时措施法来支援企业顺利进行结构重组和人员分流。其中较大的问题是如何确保分流人员的雇用。中国发源的“钢铁寒流”虽然令人头疼,但如果因为失业增加导致中国国内混乱加剧,那么新的“中国冲击”就有可能影响世界经济。在确保雇用稳定的前提下,尽早解决设备过剩问题,把日本的经验活用在中国也是重要的解决方案。
不是只有钢铁行业面临设备过剩问题。石化和水泥,船舶和海运,电子元件的设备过剩问题也十分醒目。在石化行业,三菱化学控股在7月27日宣布,撤出因中国设备过剩导致行情恶化的中国和印度合成纤维原料市场。将业务集中向碳纤维等有望取得高收益的行业。一边向中国消减设备过剩提出建议,一边快速重新评估自身业务。